一女多男在疯狂伦交在线观看-一女被两男吃奶玩乳尖-一女被九男前后双龙小说-一诺女王视频vk-久久好看视频-久久韩国精品韩国专区

立信圖標

服務熱線:023-89033800

學習園地/Learning garden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0-304號—成本管理相關應用指引

2018-06-11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0-304號—成本管理相關應用指引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0號——成本管理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促進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提升競爭能力,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等,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營運過程中實施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

第三條 企業應用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業本融合原則。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實施應與企業業務優勢互補和相輔相成,實現成本管理責任到人、控制到位、考核嚴格、目標落實。

(二)適應性原則。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實施應與生產經營特點和成本管理的目標要求相適應,尤其是要與企業發展戰略或競爭戰略相適應。企業還應根據經營特點、組織類型和成本管理要求,選擇恰當的成本計算對象,確定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三)成本效益原則。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實施應權衡成本管理的收益,避免投入的成本大于其獲得的收益。

(四)重要性原則。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實施應重點管理對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力求精確,從簡處理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

第四條 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主要包括標準成本法、目標成本法、變動成本法、作業成本法等。

第五條 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成本管理目標和實際情況,將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綜合運用,以便更好地實現成本管理的目標。

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在綜合應用時,應以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具體目標的兼容性、資源共享性、適用對象的差異性、方法的協調性和互補性為前提,確保成本管理工具方法結合運用效益。

第二章 應用環境

第六條 企業應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適合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

第七條 企業應建立健全成本相關原始記錄,加強和完善成本數據的收集、記錄、傳遞、匯總和整理工作,確保成本基礎信息記錄完整。

第八條 企業應加強存貨的計量驗收管理,建立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及清查制度。

第九條 企業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應用的相關規章制度,一般包括費用審報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責任成本制度等。

第三章 應用程序

第十條 成本管理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事前成本管理階段,主要是對未來的成本水平及其發展趨勢所進行的預測與規劃,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成本計劃三個步驟;

(二)事中成本管理階段,主要是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成本進行干預與控制,即成本控制步驟;

(三)事后成本管理階段,主要是在成本發生之后進行的核算、分析和考核,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三個步驟。

第十一條 成本預測是以現有條件為前提,在歷史成本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未來的成本水平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描述和判斷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二條 成本決策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對運營過程中與成本相關問題的各個方案,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綜合經濟效益、質量、效率和規模等指標,進而確定運營過程中與成本相關的最優方案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三條 成本計劃是以運營計劃和有關成本資料為基礎,根據成本決策所確定的目標,通過一定的程序,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的針對計劃期企業的生產耗費和成本水平具有約束力籌劃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四條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者根據預定的目標,對成本發生和形成過程以及影響成本的各種因素條件施加主動的影響或干預,使成本按照預期方向發展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五條 成本核算是根據成本計算對象,按照法規制度和企業管理的要求,利用會計核算體系,采用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對運營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規定的成本項目進行計算、歸集與分配,取得不同成本計算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并將其傳遞給有關使用者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六條 成本分析是在成本核算提供的實際成本及其他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方法,揭示成本變化情況,進一步查明影響成本變動的各種因素、產生的原因,明確相應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十七條 成本考核是對成本計劃及其有關指標實際完成情況進行定期總結和評價,并根據考核結果和責任制的落實情況,進行相應獎勵和懲罰,以監督和促進企業加強成本管理責任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管理活動。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八條 本指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1號——目標成本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目標成本法,是指企業從市場需求出發,在產品開發與設計時,便設定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功能、質量、價格等,并根據目標售價及目標利潤倒推目標成本,利用源流管理,達成各部門、各環節乃至與供應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實現倒推出產品目標成本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第二條 目標成本法主要適用于成熟制造業企業產品改造以及產品開發設計中的成本管理。

第二章 應用環境

第三條 應用目標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外部條件:

(一)一般應處于比較成熟的買方市場,且其設計、性能、質量、價值等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多樣化特征;

(二)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產品售價、成本、利潤以及性能、質量、工藝、流程、技術等方面的信息。

第四條 應用目標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內部條件:

(一)以創造和提升顧客價值為前提,以成本降低或成本優化為主要手段,謀求競爭中的成本優勢,保證目標利潤的實現;

(二)設立由研究與開發、工程、供應、生產、營銷、財務、信息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跨部門組織,負責目標成本的制定、計劃、分解、下達與考核,并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有效協調有關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

(三)能及時、準確取得目標成本計算所需要的各種財務和非財務信息。

第三章 應用程序

第五條 目標成本法的應用需要經過目標成本的設定、分解、達成到再設定、再分解、再達成的多重循環的方法流程,以實現產品方案的反復、連續的改進。

其應用程序一般包括:確定應用對象、成立跨部門團隊、收集相關信息、計算市場驅動產品成本、設定可實現目標成本、分解可實現目標成本、落實目標成本責任、考核成本管理業績以及持續改善等九個環節。

第六條 企業應根據目標成本法的應用目標及其應用環境和條件,綜合考慮產品的產銷量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確定應用對象。

企業一般應將擬開發的新產品作為目標成本法的應用對象,或選擇那些功能與設計存在較大的彈性空間、產銷量較大且處于虧損狀態或盈利水平較低、對企業經營業績具有重大影響的老產品作為目標成本法的應用對象。

第七條 目標成本法的應用需要企業設立由研究與開發、工程、供應、生產、營銷、財務、信息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跨部門團隊。在該團隊之下,企業可以建立成本規劃、成本設計、成本確認、成本實施等小組,由業務主管負責,由管理層授權,開展目標成本法相關工作。

成本規劃小組由業務主管及財務人員組成,負責設定目標利潤,制定新產品開發或老產品改進方針,考慮目標成本等。該小組主要負責收集相關信息、計算市場驅動產品成本。

成本設計小組由技術及財務人員組成,負責確定產品的技術性能、規格,負責對比各種成本因素,考慮價值工程,進行設計圖上成本降低或成本優化的預演等。該小組主要負責可實現目標成本的設定和分解。

成本確認小組由有關部門負責人、技術及財務人員組成,負責分析設計方案或試制品評價的結果,確認目標成本,進行生產準備、設備投資等。該小組主要負責可實現目標成本的設定與分解的評價和確認。

成本實施小組由有關部門負責人及財務人員組成,負責確認實現成本策劃的各種措施,分析成本控制中出現的差異,并提出對策,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評價等。該小組主要負責落實目標成本責任、考核成本管理業績等工作。

第八條 目標成本法的應用需要企業的研究與開發、工程、供應、生產、營銷、財務和信息等部門收集與應用對象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一般包括:

(一)產品成本構成及料、工、費等方面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

(二)產品功能及其設計、生產流程與工藝等技術信息;

(三)材料的主要供應商、供求狀況、市場價格及其變動趨勢等信息;

(四)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群體、分銷方式和渠道、市場價格及其變動趨勢等信息;

(五)本企業及同行業標桿企業產品盈利水平等信息;

(六)其他相關信息。

第九條 市場驅動成本的計算一般包括目標售價的確定、目標利潤的設定以及容許成本的計算等程序。

目標售價的設定必須考慮顧客感知的產品價值、競爭產品的預期相對功能和售價,以及企業針對該產品的戰略目標等因素。

目標利潤的設定應綜合考慮利潤預期、歷史數據、競爭地位分析等因素。

容許成本,是指目標售價減去目標利潤之后的余額。

第十條 企業應將容許成本與新產品設計成本或老產品當前成本進行比較,確定二者的差異及成因,設定可實現的目標成本。

企業一般應在保證產品的功能和質量的前提下,采取價值工程、拆裝分析、流程再造、全面質量管理、供應鏈全程成本管理等各種可能的措施和手段,尋求消除當前成本或設計成本脫離容許成本差異的措施,使容許成本轉化為可實現的目標成本。

第十一條 企業應按主要功能對可實現的目標成本進行分解,確定產品所包含的每一零部件的目標成本。在分解時,首先應確定主要功能的目標成本,然后尋求實現這種功能的方法,并把主要功能分解到零件,將主要功能級的目標成本分配給零件,形成零件級目標成本。

同時,企業應將零件級目標成本轉化為供應商的目標售價,將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傳遞給供應商的設計者。

第十二條 企業應按照可控性原則、責權利統一原則和可行性原則,將設定的可實現目標成本、零件級目標成本和供應商目標售價進一步量化為可控制的財務和非財務指標,落實到各責任主體,形成各責任主體的責任成本和成本控制標準,并輔之以相應的權限,將達成的可實現目標成本落到實處。

第十三條 企業應遵循目標一致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以各責任主體的責任成本和成本控制標準為依據,依據業績考核制度和辦法,定期進行成本管理業績的考核與評價,為各責任主體和人員的激勵奠定基礎。

第十四條 企業應定期將產品實際成本與設定的可實現目標成本進行對比,確定二者的差異及其性質,分析差異的成因,探求消除各種重要不利差異的可行途徑和措施,進行可實現目標成本的重新設定、再達成,推動成本的持續改善。

第四章 應用評價

第十五條 目標成本法以市場為導向,突出成本的源流管理,有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十六條 目標成本法強調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過程和全員管理,有助于提高顧客價值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第十七條 目標成本法謀求成本規劃與利潤規劃活動的有機統一,有助于提升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第十八條 目標成本法的應用不僅要求企業具有各類所需要的人才,更需要各有關部門和人員的通力合作,技術要求較高。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九條 本指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2號——標準成本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標準成本法,是指企業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通過比較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揭示成本差異動因、實施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標準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產技術水平和有效的經營管理條件下,企業經過努力應達到的產品成本水平。

成本差異,是指實際成本與相關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當實際成本大于標準成本時,形成超支差異;當實際成本小于標準成本時,形成節約差異。

第二條 企業應用標準成本法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比較,揭示與分析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并按照例外管理的原則,對不利差異予以糾正,以提高工作效率,不斷改善產品成本。

第三條 標準成本法一般適用于產品及其生產條件相對穩定,或生產流程與工藝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企業。

第二章 應用環境

第四條 應用標準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外部條件是市場經營環境及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均相對穩定。

第五條 應用標準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內部條件:

(一)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相對穩定;

(二)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水平較高;

(三)能夠取得標準成本制定所需要的各種財務和非財務數據資料,且比較準確、可靠。

第三章 應用程序

第六條 企業應用標準成本法,應設計制定合理的應用流程。標準成本法的應用流程一般應包括如下五個步驟,即:確定應用對象、制定標準成本、實施過程控制、成本差異計算與動因分析以及標準成本的修訂與改進。

第七條 為了實現成本的精細化管理,企業應根據標準成本法的應用環境,結合內部管理要求,確定應用對象。標準成本法的成本對象可以是不同種類、不同批次或不同步驟的產品。

第八條 制定標準成本時,企業需要設立由采購、生產、技術、營銷、財務、人事、信息等有關部門組成的跨部門臨時性組織,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模式,經由企業管理層審批后,制定出產品的標準成本。

第九條 在制定標準成本時,企業一般應結合經驗數據、行業標桿或實地測算的結果,運用統計分析、工程試驗等方法,首先就不同的成本或費用項目,分別確定消耗量標準和價格標準;然后,確定每一成本或費用項目的標準成本;最后,匯總不同成本項目的標準成本,確定產品的標準成本。

第十條 產品標準成本通常由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和制造費用標準成本構成。每一成本項目的標準成本應分為用量標準(包括單位產品消耗量、單位產品人工小時等)和價格標準(包括原材料單價、小時工資率、小時制造費用分配率等)。

第十一條 直接材料成本標準,是指直接用于產品生產的材料成本標準,包括標準用量和標準單價兩方面。

在制定直接材料的標準用量時,一般由生產部門負責,匯同技術、財務、信息等部門,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根據產品的圖紙等技術文件進行產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種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說明這些材料的種類、質量以及庫存情況;

(二)通過對過去用料經驗記錄進行分析,采用平均值,或最高與最低值的平均數,或最節省數量,或實際測定數據,或技術分析數據等,科學地制訂標準用量。

在制定直接材料的標準單價時,一般由采購部門負責,匯同財務、生產、信息等部門,在考慮市場環境及其變化趨勢、訂貨價格以及最佳采購批量等因素的基礎上綜合確定。

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的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標準成本=單位產品的標準用量×材料的標準單價

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材料的標準單價可以采用材料計劃單價。

第十二條 直接人工成本標準,是指直接用于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標準,包括標準工時和標準工資率。

在制定直接人工的標準工時時,一般由生產部門負責,匯同技術、財務、信息等部門,在對產品生產所需作業、工序、流程工時進行技術測定的基礎上,考慮正常的工作間隙,并適當考慮生產條件的變化,生產工序、操作技術的改善,以及相關工作人員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等因素,合理確定單位產品的工時標準。

在制定直接人工的標準工資率時,一般由人事部門負責,根據企業薪酬制度以及國家有關職工薪酬制度改革的相關規定等制訂。

直接人工標準成本的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單位產品的標準工時×小時標準工資率

第十三條 制造費用成本標準應區分變動制造費用項目和固定制造費用項目分別進行。

第十四條 變動制造費用,是指通常隨產量變化而成正比例變化的制造費用。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標準成本包括標準用量和標準價格。

變動制造費用的標準用量可以是單位產量的燃料、動力、輔助材料等標準用量,也可以是產品的直接人工標準工時,或者是單位產品的標準機器工時。標準用量的選擇需考慮用量與成本的相關性,制定方法與直接材料的標準用量以及直接人工的標準工時類似。

變動制造費用的標準價格可以是燃料、動力、輔助材料等標準價格,也可以是小時標準工資率等。制定方法與直接材料的價格標準以及直接人工的標準工資率類似。

變動制造費用的計算公式如下:

變動制造費用項目標準成本=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標準用量×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標準價格

第十五條 固定制造費用,是指在一定產量范圍內,其費用總額不會隨產量變化而變化,始終保持固定不變的制造費用。固定制造費用一般按照費用的構成項目實行總量控制;也可以根據需要,通過計算標準分配率,將固定制造費用分配至單位產品,形成固定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

在制定固定費用標準時,一般由財務部門負責,匯同采購、生產、技術、營銷、財務、人事、信息等有關部門,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依據固定制造費用的不同構成項目的特性,在充分考慮產品的現有生產能力、管理部門的決策以及費用預算等,測算確定各固定制造費用構成項目的標準成本;

(二)通過匯總各固定制造費用項目的標準成本,得到固定制造費用的標準總成本;

(三)確定固定制造費用的標準分配率,標準分配率可根據產品的單位工時與預算總工時的比率來進行確定。

其中,預算總工時,是指由預算產量和單位工時標準確定的總工時,可以依據相關性原則在直接人工工時或者機器工時之間做出選擇。

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標準成本的計算順序及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標準成本=固定制造費用項目預算

固定制造費用總成本=∑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標準成本

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單位產品的標準工時÷預算總工時

固定制造費用標準成本=固定制造費用總成本×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

第十六條 在制定標準成本的基礎上,企業應基于可控性原則、責權利相統一和歸口管理等原則,將產品成本及其各成本或費用項目的標準用量和標準價格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及相關責任人,形成成本控制標準。各部門(或成本中心)應根據相關成本控制標準,控制費用開支與資源消耗,監督成本的形成過程,及時揭示脫離標準的差異并分析其成因,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第十七條 在標準成本法的實施過程中,各相關部門(或成本中心)應對其所管理的項目進行跟蹤分析。生產部門一般應根據標準用量、標準工時等,實時跟蹤和分析各項耗用差異,從操作人員、機器設備、原料質量、標準制定等方面尋找差異原因,采取應對措施,控制現場成本,并及時反饋給人事、技術、采購、財務等相關部門,共同實施事中控制;采購部門一般應根據標準價格,按照各項目采購批次,揭示和反饋價格差異形成的原因,控制和降低總采購成本。

第十八條 企業應定期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和分析,以確定差異數額及性質,揭示差異形成的動因,落實責任主體,尋求可行的改進途徑和措施。

第十九條 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一般按成本或費用項目進行。

第二十條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是指直接材料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該項差異可分解為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和直接材料數量差異。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是指在采購過程中,直接材料實際價格脫離標準價格所形成的差異;直接材料數量差異,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材料實際消耗量脫離標準消耗量所形成的差異。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標準成本

=實際耗用量×實際單價-標準耗用量×標準單價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直接材料數量差異

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耗用量×(實際單價-標準單價)

直接材料數量差異=(實際耗用量-標準耗用量)×標準單價

第二十一條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指直接人工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該差異可分解為工資率差異和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是指實際工資率脫離標準工資率形成的差異,計算時按實際工時計算確定;人工效率差異,是指實際工時脫離標準工時形成的差異,計算時按標準工資率計算確定。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標準成本

=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

直接人工成本的差異分析應從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和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第二十二條 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差異,是指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實際發生額與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該差異可分解為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

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價格差異,是指燃料、動力、輔助材料等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實際價格脫離標準價格的差異;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數量差異,是指燃料、動力、輔助材料等變動制造費用項目的實際消耗量脫離標準用量的差異。變動制造費用項目成本差異的計算和分析原理與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的計算和分析相同。

第二十三條 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成本差異,是指固定制造費用項目實際成本與其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成本差異=固定制造費用項目實際成本-固定制造費用項目標準成本(預算)

企業應根據固定制造費用項目的性質,分析差異的形成原因,并將之追溯至相關的責任主體。

第二十四條 在成本差異的分析過程中,企業應關注各項成本差異的規模、趨勢及其可控性。對于反復發生的大額差異,企業應進行重點分析與處理。

企業可將生成的成本差異信息匯總,定期形成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報告,并針對性地提供成本改進措施。

第二十五條 為保證標準成本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行性,企業應定期或不定期對標準成本進行修訂與改進。

第二十六條 一般情況下,標準成本的修訂工作由標準成本的制定機構負責。企業應至少每年對標準成本進行一次定期測試,通過編制成本差異分析報表,確認是否存在因標準成本不準確而形成的成本差異。當該類差異較大時,企業應按照標準成本的制定程序,對標準成本實施修訂。

除定期測試外,當組織機構、外部市場、產品品種、生產工藝等內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企業也應該及時對標準成本進行修訂與補充。

第四章 應用評價

第二十七條 標準成本法能及時提示實際成本偏離預定標準的差異,反饋各成本項目不同性質的差異,同時還可作為計量業績的尺度,有利于考核各項成本的形成與管理部門的業績。

第二十八條 標準成本的制定及其差異和動因的信息可以使企業預算的編制更為科學和可行,有助于企業的經營決策。

第二十九條 標準成本法在實際應用中需要企業標準管理水平較高,產品的成本標準比較準確、穩定,在使用條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系統維護成本較高。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條 本指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3號——變動成本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變動成本法,是指企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僅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直接由當期收益予以補償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性態,是指按照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將全部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總額隨業務量變動但不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業務量在一定范圍內增減變動,其總額發生相應的正比例變動,而單位成本不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不變的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業務量在一定范圍內增減變動,其總額保持不變,而單位成本則隨著業務量的增加而相對減少的成本。

單位邊際貢獻,是指產品的單位售價與其單位變動成本之間的差額。

邊際貢獻總額,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與其變動成本總額之間的差額。

第二條 變動成本法通常用于在準確分析各種產品的盈利能力、正確制定經營決策、科學進行成本計劃、成本控制和成本評價與考核等工作提供決策有用的資料。

第三條 變動成本法主要適用于同時具備下列特征的企業:

(一)企業市場競爭環境激烈,需要頻繁進行短期經營決策;

(二)企業固定成本比重較大,當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時,分攤計入產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采用變動成本法可以正確反映產品盈利狀況;

(三)企業規模大,產品或服務的種類多,固定成本分攤存在較大困難。

第二章 應用環境

第四條 應用變動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外部條件:

(一)在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產品差異化程度不大的外部環境下,企業進行價格等短期決策。

(二)在行業產能過剩的環境下,企業開展新產品是否投產、新產品產量規模等短期決策。

第五條 應用變動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內部條件:

(一)成本基礎信息記錄完整,財務會計核算基礎工作完善。

(二)建立了較好的成本性態分析基礎,具有劃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科學標準,以及劃分標準的使用流程與規范。

(三)要求企業能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與提供有關產量、成本、利潤以及成本性態等方面的信息。

(四)成本管理人員勝任成本性態分析工作。

第三章 應用程序

第六條 企業應按照一定程序應用變動成本法。其應用程序一般包括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計算、損益計算等步驟。

第七條 成本性態分析,是指企業基于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關系,運用技術方法,將業務范圍內發生的成本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過程。

第八條 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主要包括:高低點法、回歸分析法、賬戶分析法(又稱會計分析法)、技術測定法(又稱工業工程法)、合同確認法。其中,后三種方法可通過直接分析認定,而前兩種需要借助數學方法進行分解。

(一)高低點法:企業以過去某一會計期間的總成本和業務量資料為依據,從中選取業務量最高點和業務量最低點,將總成本進行分解,得出成本模型。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變動成本=最高點業務量的成本- 最低點業務量的成本最高點業務量- 最低點業務量

固定成本總額=最高點業務量的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高點業務量

或:=最低點業務量的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低點業務量高低點法計算較簡單,只采用了歷史成本資料中的高點和低點兩組數據,故代表性較差。

(二)回歸分析法:企業根據過去一定期間的業務量和混合成本的歷史資料,應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計算最能代表業務量與混合成本關系的回歸直線,借以確定混合成本中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假設混合成本符合總成本模型,即:Y=a+bX式中:a 為固定成本部分;b 為單位變動成本。

回歸分析法的計算結果較為精確。

(三)賬戶分析法:企業根據有關成本賬戶及其明細賬的內容,結合其與產量的依存關系,判斷其比較接近哪一類成本,將其視為哪一類成本。

賬戶分析法較為簡便易行,但比較粗糙且帶有主觀判斷。

(四)技術測定法:企業根據生產過程中各種材料和人工成本消耗量的技術測定來劃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技術測定法僅適用于投入成本和產出數量之間有規律性聯系的成本分解。

(五)合同確認法:企業根據訂立的經濟合同或協議中關于支付費用的規定,來確認并估算哪些項目屬于變動成本,哪些項目屬于固定成本。

合同確認法一般要配合賬戶分析法使用。

第九條 在變動成本法下,為加強短期經營決策,按照成本性態,企業的生產成本分為變動生產成本和固定生產成本,非生產成本分為變動非生產成本和固定非生產成本。其中,只有變動生產成本才構成產品成本,其隨產品實體的流動而流動,隨產量變動而變動。

第十條 在變動成本法下,利潤的計算通常采用貢獻式損益表。該表一般應包括營業收入、變動成本、邊際貢獻、固定成本、利潤等項目。其中,變動成本包括變動生產成本和變動非生產成本兩部分,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費用和固定非生產成本兩部分。貢獻式損益表中損益計算包括以下兩個步驟:

(一)計算邊際貢獻總額。

邊際貢獻總額=營業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

=銷售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單位邊際貢獻×銷售量

(二)計算當期利潤。

利潤=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第四章 應用評價

第十一條 變動成本法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成本決策依據,其預期積極效應體現在下列方面:

(一)區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有利于明確企業產品盈利能力和劃分各部門成本管理和業績評價。

(二)保持利潤與銷售量增減相一致,有利于促使企業重視銷售工作,實現以銷定產,防止產品大量積壓。

(三)揭示了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結合本量利分析,使當期利潤真正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有利于企業經營預測和決策。

第十二條 變動成本法存在下列可能的困難及產生的不利影響:

(一)計算的單位產品或服務成本,并不是完全的產品或服務成本,不能反映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全部耗費。

(二)不能適應長期決策的需要。

(三)變動成本法一般會降低期末存貨估價,降低營業利潤總額,對所得稅有一定影響。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三條 本指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304 號——作業成本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作業成本法,是指企業將資源費用準確分配到產品、服務等成本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第二條 作業成本法以“作業消耗資源、產出消耗作業”為原則,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項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后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對象,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的過程。

資源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內開展經濟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資源耗費。資源費用既包括各種房屋及建筑物、設備、材料、商品等各種有形資源的耗費,也包括信息、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各種無形資源的耗費,還包括人力資源耗費以及其他各種稅費支出等。

作業,是指企業基于特定目的重復執行的任務或活動,是連接資源和成本對象的橋梁。一項作業既可以是一項非常具體的任務或活動,也可以泛指一類任務或活動。

按消耗對象不同,作業可分為主要作業和次要作業。主要作業是指被產品、服務或顧客等最終成本對象消耗的作業。次要作業是被原材料、主要作業等介于中間地位的成本對象消耗的作業。

成本對象,是指企業追溯或分配資源費用、計算成本的對象物。

成本對象可以是工藝、流程、零部件、產品、服務、分銷渠道、客戶、作業、作業鏈等需要計量和分配成本的項目。

成本動因,是指誘導成本發生的原因,是成本對象與其直接關聯的作業和最終關聯的資源之間的中介。按其在資源流動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成本動因可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第三條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目標包括:

(一)通過追蹤所有資源費用到作業,然后再到流程、產品、分銷渠道或客戶等成本對象,提供全口徑、多維度的更加準確的成本信息;

(二)通過作業認定、成本動因分析以及對作業效率、質量和時間的計量,更真實地揭示資源、作業和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為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業、流程和作業鏈(價值鏈)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

(三)通過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為企業更有效地開展決策、規劃、控制、考核、激勵等各種管理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條 作業成本法主要適用于作業類型較多且作業鏈較長、產品、顧客和生產過程多樣化程度較高以及間接或輔助資源費用所占比重較大的企業。

第二章 應用環境

第五條 應用作業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外部條件包括:

(一)客戶個性化需求較高,市場競爭激烈;

(二)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價格敏感度高。

第六條 應用作業成本法所需要的主要內部條件包括:

(一)基于作業觀,即企業是一個為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進行業務組織和管理;

(二)一般成立專題領導小組,并設立由管理、生產、技術、銷售、財務、信息等部門的相關人員構成的設計小組和實施小組,由管理層授權,負責作業成本系統的開發設計與組織實施工作;

(三)能夠清晰地識別作業、作業鏈、資源動因和成本動因,為資源費用以及作業成本的追溯或分配提供合理的依據;

(四)擁有先進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配備完善的信息系統,能夠及時、準確提供各項資源、作業、成本動因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 應用程序

第七條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一般包括資源識別及資源費用的確認與計量、成本對象選擇、作業認定、作業中心設計、資源動因選擇與計量、作業成本匯集、作業動因選擇與計量、作業成本分配、作業成本信息報告等九個步驟。

第八條 資源識別及資源費用的確認與計量,是指識別出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所有資源,遵循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合理選擇會計政策,確認和計量全部資源費用,編制資源費用清單,為資源費用的追溯或分配奠定基礎。

第九條 資源識別及資源費用的確認與計量應由企業的財務部門負責,在基礎設施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與開發、采購、生產、技術、營銷、服務、信息等部門的配合下完成,并編制資源費用清單。

資源費用清單一般應分部門列示當期發生的所有資源費用,其內容要素一般包括發生部門、費用性質、所屬類別、受益對象等。

第十條 在作業成本法下,企業應將當期所有的資源費用,遵循因果關系和受益原則,根據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分項目經由作業追溯或分配至相關的成本對象,確定成本對象的成本。

企業應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并考慮預算控制、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業績評價以及經濟決策等方面的要求確定成本對象。

第十一條 作業認定,是指企業識別由間接或輔助資源執行的作業集,確認每一項作業完成的工作以及執行該作業所耗費的資源費用,并據以編制作業清單的過程。

第十二條 作業認定的內容主要包括對企業每項消耗資源的作業進行識別、定義和劃分,確定每項作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作用、同其他作業的區別以及每項作業與耗用資源之間的關系。

第十三條 作業認定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根據企業生產流程,自上而下進行分解;

(二)通過與企業每一部門負責人和一般員工進行交流,自下而上確定他們所做的工作,并逐一認定各項作業。

企業一般需要將兩種方式相結合,以保證將全部作業一一識別出來,并加以認定。

第十四條 作業認定的具體方法一般包括調查表法和座談法。

調查表法,是指通過向企業全體員工發放調查表,并通過分析調查表來識別和確定作業的方法。

座談法,是指通過與企業員工的面對面交談,來識別和確定作業的方法。

企業一般應將兩種方法相結合,以保證正確識別和確定員工所執行的作業。

第十五條 企業對認定的作業應加以分析和歸類,按順序列出作業清單或編制出作業字典。作業清單或作業字典一般應當包括作業名稱、作業內容、作業類別、所屬作業中心等內容。

第十六條 作業中心設計,是指企業將認定的所有作業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成不同的作業中心,作為資源費用的追溯或分配的對象的過程。

作業中心可以是某一項具體的作業,也可以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的能夠實現某種特定功能的作業的集合。

第十七條 企業可按照受益對象、層次和重要性,將作業分為以下五類,并分別設計相應的作業中心:

(一)產量級作業,是指明確地為個別產品(或服務)實施的、使單個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

該類作業的數量與產品(或服務)的數量成正比例變動。包括產品加工、檢驗等。

(二)批別級作業,是指為一組(或一批)產品(或服務)實施的、使該批該組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

該類作業的發生是由生產的批量數而不是單個產品(或服務)引起的,其數量與產品(或服務)的批量數成正比變動。包括設備調試、生產準備等。

(三)品種級作業,是指為生產和銷售某種產品(或服務)實施的、使該種產品(或服務)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

該類作業用于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或銷售,但獨立于實際產量或批量,其數量與品種的多少成正比例變動。包括新產品設計、現有產品質量與功能改進、生產流程監控、工藝變換需要的流程設計、產品廣告等。

(四)顧客級作業,是指為服務特定客戶所實施的作業。

該類作業保證企業將產品(或服務)銷售給個別客戶,但作業本身與產品(或服務)數量獨立。包括向個別客戶提供的技術支持活動、咨詢活動、獨特包裝等。

(五)設施級作業,是指為提供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基本能力而實施的作業。

該類作業是開展業務的基本條件,其使所有產品(或服務)都受益,但與產量或銷量無關。包括管理作業、針對企業整體的廣告活動等。

第十八條 資源動因是引起資源耗用的成本動因,它反映了資源耗用與作業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資源動因選擇與計量為將各項資源費用歸集到作業中心提供了依據。

第十九條 企業應識別當期發生的每一項資源消耗,分析資源耗用與作業中心作業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選擇并計量資源動因。

企業一般應選擇那些與資源費用總額呈正比例關系變動的資源動因作為資源費用分配的依據。

第二十條 作業成本歸集,是指企業根據資源耗用與作業之間的因果關系,將所有的資源成本直接追溯或按資源動因分配至各作業中心,計算各作業總成本的過程。

第二十一條 作業成本匯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對于為執行某種作業直接消耗的資源,應直接追溯至該作業中心;

(二)對于為執行兩種或兩種以上作業共同消耗的資源,應按照各種作業中心的資源動因量比例分配至各作業中心。

第二十二條 為便于將資源費用直接追溯或分配至各作業中心,企業還可以按照資源與不同層次作業的關系,將資源分為如下五類:

(一)產量級資源。包括為單個產品(或服務)所取得的原材料、零部件、人工、能源等。

(二)批別級資源。包括用于生產準備、機器調試的人工等。

(三)品種級資源。包括為生產某一種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專用化設備、軟件或人力等。

(四)顧客級資源。包括為服務特定客戶所需要的專門化設備、軟件和人力等。

(五)設施水平資源。包括土地使用權、房屋及建筑物,以及所保持的不受產量、批別、產品、服務和客戶變化影響的人力資源等。

對產量級資源費用,應直接追溯至各作業中心的產品等成本對象。對于其他級別的資源費用,應選擇合理的資源動因,按照各作業中心的資源動因量比例,分配至各作業中心。企業為執行每一種作業所消耗的資源費用的總和,構成該種作業的總成本。

第二十三條 作業動因是引起作業耗用的成本動因,它反映了作業耗用與最終產出的因果關系,是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流程、產品、分銷渠道、客戶等成本對象的依據。

第二十四條 當作業中心僅包含一種作業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作業動因應該是引起該作業耗用的成本動因;當作業中心由若干個作業集合而成的情況下,企業可采用回歸分析法或分析判斷法,分析比較各具體作業動因與該作業中心成本之間的相關關系,選擇相關性最大的作業動因,即代表性作業動因,作為作業成本分配的基礎。

第二十五條 作業動因需要在交易動因、持續時間動因和強度動因間進行選擇。其中,交易動因,是指用執行頻率或次數計量的成本動因,包括接受或發出訂單數、處理收據數等;持續時間動因,是指用執行時間計量的成本動因,包括產品安裝時間、檢查小時等;強度動因,是指不易按照頻率、次數或執行時間進行分配而需要直接衡量每次執行所需資源的成本動因,包括特別復雜產品的安裝、質量檢驗等。

企業如果每次執行所需要的資源數量相同或接近,應選擇交易動因;如果每次執行所需要的時間存在顯著的不同,應選擇持續時間動因;如果作業的執行比較特殊或復雜,應選擇強度動因。

對于選擇的作業動因,企業應采用相應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計量,以取得作業動因量的可靠數據。

第二十六條 作業成本分配,是指企業將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至產品等成本對象,并結合直接追溯的資源費用,計算出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過程。

第二十七條 作業成本分配一般按照以下兩個步驟進行:

(一)分配次要作業成本至主要作業,計算主要作業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企業應按照各主要作業耗用每一次要作業的作業動因量,將次要作業的總成本分配至各主要作業,并結合直接追溯至次要作業的資源費用,計算各主要作業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次要作業成本分配率=次要作業總成本÷該作業動因總量;

某主要作業分配的次要作業成本=該主要作業耗用的次要作業動因量×該次要作業成本分配率;

主要作業總成本=直接追溯至該作業的資源費用+分配至該主要作業的次要作業成本之和;

主要作業單位成本=主要作業總成本÷該主要作業動因總量。

(二)分配主要作業成本至成本對象,計算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企業應按照各主要作業耗用每一次要作業的作業動因量,將次要作業成本分配至各主要作業,并結合直接追溯至成本對象的單位水平資源費用,計算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某成本對象分配的主要作業成本=該成本對象耗用的主要作業成本動因量×主要作業單位成本;

某成本對象總成本=直接追溯至該成本對象的資源費用+分配至該成本對象的主要作業成本之和;某成本對象單位成本=該成本對象總成本÷該成本對象的產出量。

第二十八條 作業成本信息報告的目的,是通過設計、編制和報送具有特定內容和格式要求的作業成本報表,向企業內部各有關部門和人員提供其所需要的作業成本及其他相關信息。

第二十九條 作業成本報表的內容和格式應根據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確定。作業成本報表提供的信息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企業擁有的資源及其分布以及當期發生的資源費用總額及其具體構成的信息;

(二)每一成本對象總成本、單位成本及其消耗的作業類型、數量及單位作業成本的信息,以及產品盈利性分析的信息;

(三)每一作業或作業中心的資源消耗及其數量、成本以及作業總成本與單位成本的信息;

(四)與資源成本分配所依據的資源動因以及作業成本分配所依據的作業動因相關的信息;

(五)資源費用、作業成本以及成本對象成本預算完成情況及其原因分析的信息;

(六)有助于作業、流程、作業鏈(或價值鏈)持續優化的作業效率、時間和質量等方面非財務信息;

(七)有助于促進顧客價值創造的有關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的成本信息及其他信息;

(八)有助于業績評價與考核的作業成本信息及其他相關信息;

(九)上述各類信息的歷史或同行業比較信息。

第四章 應用評價

第三十條 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的有關產品、服務、分銷渠道、客戶以及作業、流程、作業鏈(或價值鏈)等方面的成本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既有助于企業提高定價和資本性決策的正確性,又可使原來無法做出的作業與流程改進、分銷渠道、顧客服務等決策成為現實,促進資源配置效率和顧客價值的創造。

第三十一條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可以使企業取得對成本習性及其動態與特征以及成本動因的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改善和強化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促進績效管理的不斷改進和完善。

第三十二條 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全口徑、多維度、更準確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有助于企業提升其戰略規劃能力,推進作業基礎預算,使預算更加詳細和準確,提高作業、流程、作業鏈(價值鏈)管理的能力。

第三十三條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過程中,部分作業的識別、劃分、合并與認定,成本動因的選擇以及成本動因計量方法的選擇等均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操作較為復雜,開發和維護費用較高。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四條 本指引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重慶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2017-2018 渝ICP備19017299號-1

重慶天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制作與維護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789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97福利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九九热视频这里只有精| 色综合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0精品国产视|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国产99RE在线观看69热| 青草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无线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白浆.| 强奸美女老师| 百性阁论坛首页| 青柠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www.久艹|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在线播放毛片| 蜜臀色欲AV无人A片一区| 99久久免费热在线精品| 暖暖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完整版| 97影院理论午夜伦不卡偷| 国产在线播放KKK|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 伦理电影2499伦理片| 91avcom| 女教师公车痴汉在线播放| www.久艹| 亚洲 天堂 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 男女亲吻摸下面吃奶视频| 办公室中文BD|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最新精品学生国产自在现拍| 欧美506070|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 制服丝袜 快播|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